加盟咨询:18627803525

为什么孩子应该专一地学一样乐器?

Post Time:2020-12-18 Read view:289分享至:

现如今,很多家长都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孩子会一件乐器已然成为了很多家庭的标配。本着一条腿走不了路以及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核心思想,文艺体育多线作战,铸就孩子惊人的意志品质。

然而事实上,每个家长的人生观、世界观、文化素养与所处的社会环境、生活经历千差万别。

 

他们对孩子培养兴趣的想法,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往往会受社会潮流和自我经历的影响与制约。如果要培养的兴趣,正好与孩子原本的兴趣巧合,那就如鱼得水,被孩子所接受,并在二者的共同努力下,获得极佳效果。倘若这种培养的兴趣,与孩子原本的兴趣相悖,那就会南辕北辙被孩子拒绝,并在二者的抗衡打拼中两败俱伤。

既便如此,人们却将“兴趣爱好广泛”视为成了孩子是否优秀的重要准则,可是爱好那么广真的好么。

素质教育,多点开花?

理解不够透彻和深入,作为爱好想必也不会多难以割舍。

就好比全科医生什么都懂,都能看,但遇到疑难杂症就必须交到专科医生手中去。

家长将自己对孩子的期望伴随着焦虑一股脑的倾泻给孩子,周二晚上得学滑冰,周四放学得带着孩子学茶道,周六?周六不行,全天外教补补英语。那么请问,孩子什么时间能练琴?

 

素质教育推行本质上是提供给孩子更多的可能性,更为全面的发展。

但是,全面的发展并不意味着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真想让孩子好好学琴,请让他能多点时间练琴。

下面这个故事,也许能给你带来一些启发。

从前有个挖井的人,为了得到水喝,他拼命地挖了一天也没得到一滴水,而每次总是只差一点就可以挖到水而他却换了地方。他所缺乏的不是坚强的毅力,而是专一的精神。假如他能在一个地方专一的挖下去,那么用不了多久,清泉便会从地下喷出,而我们听到的不再是一句:“我换个地方再挖。”而是:“我成功了。”

缺乏持久练习的孩子和与坚持练就扎实基本功的孩子相比琴声可谓天壤之别,差的是哪一点?就是那一天一天积攒下的一点点。孩子的精力如果被太多太多其他的兴趣爱好所分担,那就请家长降低下期望值。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能一蹴而就,在这样一个八级九级满街跑的时代,真的分辨不出孰优孰劣了么?

弹两下,没事弹两下。

 

小孩性子不定,需要琴童家长引导和陪伴。也许有的家长朋友会说,外国的音乐土壤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艺术细菌。可是——

全世界的年轻人都一个样。

德国可以说是乐迷心中最为心驰神往的国家了。大牌乐团和乐手每年演出最重要的一站恐怕就是德国了,德国的名团更是雄踞乐团排行榜的前列。

按理说,如此良好的沃土必定培育了有极高音乐素养的年轻一代。然而根据2015年来自德国汉堡一个基金会的社会调查显示,超过半数不到30岁的德国年轻人根本不接触音乐,并表示“没时间,没兴趣,没钱。”

多数的音乐会呈现的就是一副中老年人的集体性狂欢的场面。

相比之下,在中国音乐市场里青年的血液还是较多的。

近年来大面积推行的素质教育显然也还是有成果的:80年代出生会乐器的孩子还是稀罕物,现如今在大城市里要是不会个吉他小提琴钢琴什么的您家孩子都不好意思跟人家打招呼。

庞大的需求促进了音乐的教育与推广,音乐会里坐着的年轻人比例真的是远超外国不少国家的。

全球化的时代,各地的年轻人哪里有什么本质性的不同。年轻人本来更看重的就是形式感的东西,时尚的包装,绚丽的舞台效果才是真正抓住我们眼球的东西,要的没别的一个爽字。

管你莫扎特或者巴赫,我只想要生活激情四射。

艾迪范海伦首首经典,不好意思,我只看脸。

你说你最爱吉他独奏,我只为我的爱豆疯狂打Call。

一不小心,还来了个单押x 3。

会乐器懂点音乐知识的孩子们那真是越来越多。令人唏嘘的是,真正弹的好的孩子并没有多多少,甚至一定程度上数量还有些许倒退。

家长朋友们得守得住心,陪伴孩子扎实学好一样东西。真正的爱好就是需要全身心的投入时间,毕竟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特长,还得一天天坚持练下去!

返回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