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家长总有这样的疑问:我的孩子天赋够不够、适不适合学吉他呢?
这样的想法其实是错误的:学琴就是一种非常有益的素质教育,将吉他与天赋挂钩是最大的一种误区。
手指长、手掌宽,固然是学吉他的先天好条件,但吉他绝不是专为“大手族”而造的。可以这样说,只要没有生理缺陷或手指畸形,任何儿童都可以学吉他。 “成不了陈景润,一样可以学数学;做不了鲁迅,不影响学语文。”
眼下家长对孩子学琴有两种认识误区:
1.望子成龙
这个定位太高。学吉他就是一种艺术教育,能成为演奏家的比例很少,哪怕10000个琴童出现1个李延亮,那中国的吉他手也将过剩。如果有100个吉他演奏家,那演奏家就不值钱了。他们老开音乐会,那票还卖得出去吗?
2.将吉他定位成文娱活动
这个定位又太低了,将大大影响学习的效果。学吉他是一种美育,美育有着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独特的作用,比如学吉他就具有开发大脑、锻炼协调能力、增强记忆力、提高艺术修养等诸多优点。
每个学琴的家长几乎有着相同的困惑:孩子一开始兴趣很浓,可时间稍长,就打退堂鼓,嫌练琴枯燥辛苦,说不喜欢弹琴了,想放弃。这时候,家长该怎么办?依着孩子则半途而废,逼着孩子又担心受压抑,剥夺了其童年的快乐。
所以,“坚持还是放弃”这个问题总让家长很纠结。
可以说,孩子的天性是爱玩的,只有极少数会喜欢学习。你问学生是喜欢周五的晚上还是周一的早上,答案肯定是周五晚上;喜欢寒暑假还是平日里上课,肯定是寒暑假。既然是教育的需要,就不能排除适当的强制性。”
所以,要把学吉他当成一种学业,一种必要的教育,家长总会找到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