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就像是一件作品,父母就是他的雕刻师。
是价值连城的精美石雕?还是平凡无奇的小石子?
一定取决于雕刻师的功底和心力。
近期在朋友圈,一位二胎妈妈晒出的俩娃暑假行程火了。
这位妈妈姓胡,家里是一儿一女。
儿子今年8岁刚上小学,女儿今年3岁还没读幼儿园。
胡妈妈在暑假刚刚来临之际,就带着这么两个小不点娃娃,从新疆库尔勒坐两天两夜的火车赶往武汉参加一场一年一度的吉他特训营,哥哥上课,妹妹全程旁听。一同随行的还有胡妈妈的友人,以及她的孩子。
假期时间就这么被满满当当的培训课占满。
小女儿年幼,仍处于爱好萌芽的阶段。而比妹妹稍微大一点的哥哥,不仅文化成绩在班级名列前茅,学习兴趣也很足,求知欲旺盛。
所以妈妈给他报了整整20天的暑期吉他特训营,系统学习吉他和乐理知识,妹妹虽然不懂,但平时喜欢看哥哥练琴,非要跟着一起来,胡妈妈就把兄妹俩都带上了。
即使多一笔开销,而且还要腾出精力来照看女儿,胡妈妈却认为很值得,“带她出来见识一下外面的世界,感受一下吉他特训营的音乐氛围,也为她以后的兴趣培养打好基础,没准下次她就可以一起报班了。”
惊叹完两孩子的暑假安排,我们不禁逐渐把目光对向了他们的父母。
胡妈妈是库尔勒当地一家音乐教育机构的助教,负责协助教学和招生工作,机构学生达100多人,暑假正是最忙的时候,而这家机构的负责人正是她的丈夫——陈爸爸。
妻子远赴武汉20多天陪孩子学琴,当然会对机构的暑期工作造成影响,陈爸爸一人挑起琴行的担子,不但没有丝毫怨言,还表示全力支持。
关键是这对年轻的父母不仅重视孩子的教育,自己也不忘“充电”。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他们两人数次前往武汉研修吉他教师课程,在同一间教室挥洒汗水,他们努力学习的精神不仅使自己收益,还感染了身边的亲朋好友,和他们一起投身吉他进阶之路。
这样一来,瞬间就理解了这俩孩子出类拔萃,上暑期兴趣班还毫无怨言,反而乐在其中的原因。
康德说,所有的教育里面,最重要的教育是家庭教育。
当自律自强注入进了孩子的基因,当主动学习成了孩子的性格属性,在这样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又怎会不优秀?
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安尼特·拉鲁,花费近10年的时间,跟踪观察了12个不同阶层的家庭后发现:
决定孩子阶层的,不仅仅是父母有多少钱,也不是单亲和离异,而是一个家庭的“文化资本”。
没有哪一个孩子会平白无故的成功,你看到别人家孩子的茁壮成长,背后都是别人家父母的死磕到底。
老师指导孩子练琴,胡妈妈带着女儿全程陪同
很多家长,一放假就放任孩子窝在家里玩手机游戏,别说专程坐两天两夜火车带他们去外地学习,就是带他们去旅游,也未必愿意。
而胡妈妈和陈爸爸却一致认为,再辛苦也不能放松对孩子的教育。
“况且这也是他们自己要求的”,胡妈妈笑着说,“去年他们的爸爸到武汉学习培训,回去之后演奏技术各方面进步很多,而且每天都坚持练琴。”
“每次爸爸练琴的时候,儿子就在旁边看,然后拿把吉他跟着像模像样地学,女儿太小抱不住琴就看着哥哥练。”
夫妻俩见孩子们这么感兴趣,就决定要好好培养他们,正好陈爸爸的老师在武汉办了一个暑期特训,陈爸爸自己上过他的课,对课程含金量深有体会,而且一年就这一次机会,于是毫不犹豫地给哥哥报了班。
“儿子听说以后可兴奋了,脸都涨红了,直说要超过他爸爸。”胡妈妈说,“来的路上还是很辛苦的,但是俩孩子都不吵不闹。”
一眨眼哥哥来到特训营两个星期了,老师每天教授新知识,并且根据他的学习情况进行很多针对性的指导。
他比在家里练琴更主动了,上课也非常积极,铃声一响就马上冲到教室练琴。特训营的时间安排紧凑也不觉得辛苦,反而乐在其中。下课之后还可以和小伙伴们讨论知识点,一起练习。
总说父母是孩子的起跑线,其实更确切点,父母是孩子的垫脚石、雕刻师。难得休息的节假日,当你瘫在家里刷抖音,有些父母依旧雷打不动的按照既定的日程表,接送孩子练琴、记录孩子的错音、写陪娃日记……
一天两天看不出来,一个月两个月也许还不明显。
可一年两年,甚至十年二十年,不同家庭氛围、不同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终究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
父母辛苦的付出+执着的陪伴=孩子光明的未来
道理简单做到却并不容易。
陪伴、监督孩子的过程,痛苦是不言而喻的,但至少结果很美好。
一块丑陋的石头到价值连城的石雕,外力永远比内力重要得多。
我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周广仁曾经说过:“我们学音乐,就是为了让我们的一生能够更加丰富,能够更多的享受人类所创造的一些东西。一个家庭里如果有了音乐的气氛,就是一个快乐的家庭!”
家庭的氛围和父母的行为都会感染到孩子,逐渐深入到孩子DNA里。
你看见别人家孩子成功时耀眼的光芒,叹气自家孩子的平凡。
但在你看不见的地方,这些孩子的父母默默当着苦行憎,咬紧后槽牙,挥汗坚持为孩子做表率。
别再说“早知道我就也这么教育孩子了。”
要知道“现在开始,也来得及。”